登录/注册 搜索

【读者书评】《周国平论人生》

发布时间:Oct 14, 2018 | 作者:栗晓玲


读者书评

2018年第1期

养心莫若寡欲

至乐无如读书

通过文字,体察心灵。

打开一本书,探寻写书人内心萦绕不断的文化情结,解读文字传递的生命讯息、寄托对庸常生活的热忱关注、阐发对宏观世界的文化思考,在无涯书海中寻找一条通幽的曲径,在路的那头,有我们的所知所爱。

本期读者书评,小编带你跨越时空,遨游未知的书海……

《周国平论人生》.jpg《周国平论人生》

周国平 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7年10月

读者:栗晓玲

读者感悟:

现已近深秋,天儿渐渐凉了。路上车水马龙,偶然间可看到行人已穿上厚薄适宜的外套,望着便有几分暖意!

还了书,径直走向大厅。翻了一排又一排的书架,《周国平论人生》这本书映入眼帘。我依稀记得在央视“开讲啦”节目中周老师的一次演讲,主题叫幸福的哲学。当时就觉得周老师随和平静,却又谈吐不凡。如今幸会此书,心中的欣喜不胜言表。

约莫一周的时间,读完了此书,才知原来周老师是一位资深的哲学家。我将其中发人深省的段句记录下来,闲暇时方便再读。

周老师在书中写到:孔子说三十而立。我对此话的理解是:一个人在进入中年的时候,应当确立起生活的基本信念了,所谓生活信念,第一是做人的原则,第二是做事的方向。也就是说应当知道自己在这个世界上要做怎样的人,做怎样的事。

这段话一语中的,对而立之年的我何其有益。生活或许可以概括为两点,即要做什么样的人,如何处理与自己、他人、自然、世界的关系。二是做怎样的事,一份安身立命的事业,以及这份事业为自身和社会自然带来的价值和贡献。

问题来了,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呢?

周老师说: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并且一心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

牢不可破的家园,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一个人的精神信仰,即一生赖以生存的思想和行为准则。世界上的生命千姿百态,所处意识和环境大相径庭。也正是有了这份不同,社会才会有了前进发展的创造力和动力。周老师为我们指明了道路,你是内敛的,安静的,亦或是外向的,活泼的,总有一份适合你脾气秉性的事业,依照自身得天独厚的禀赋,寻找一份吻合又热爱的工作,那么它就是你的事业。

周老师进一步说“事业是精神性追求与社会性劳动的统一,精神性追求是其内涵和灵魂,社会性劳动是其形式和躯壳,二者缺一不可。

内涵、灵魂可否理解为我们所认为正确的思想和价值,即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由此所产生的语言和行为。那么我便认为事业等同于你所是的人加你所从的业,爱事业就是爱你所是的人,爱你所从的业。

也许有人就说了,话说的轻松,但殊不知这条路难以寻找,更难以坚持。周老师如是说:和命运结伴而行,在设计一个完美的人生方案时,人们不妨海阔天空的遐想。可是倘若你是一个智者,你就会知道,最美妙的好运,也不该排除苦难,最耀眼的绚烂,也要回归于平淡,原来完美是以不完美为材料的。圆满,是必须包含缺憾的,最后你发现上帝为每个人设计的方案无须更改,重要的是能够体悟其中的意蕴。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几乎每个人的生命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或大或小的坎坷是必须经历的。“没有完美的人生”这句话是否应该被颠覆,如果生来便事事如意,处处随心,这或许才是生命的缺憾。起起伏伏,历经沧桑,从而不卑不亢,从容不迫,这样的生命才是完美的,圆满的。

我欣赏周老师说过的一句话:经历过巨大苦难的人,有权利证明,创造幸福和承受苦难属于同一种能力,没有被苦难压倒,这不是耻辱,而是光荣。

结尾之际,祝福我们都能好读书,读好书,沉思生命,欣赏艺术,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慢慢的一定会感觉到,在我们身上还有一个更高的自我,这个自我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的坚贞不渝的精神密友。

随着时代的变迁,历经沧海桑田,祝愿我们终能做自己所爱之事,既能借此保证衣食无忧,又能从中获得身心的愉悦,为社会创造价值,实现自身抱负。

生命幸幸福福,圆圆满满。

文章版权归栗晓玲,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好读书、读好书、快乐人生从图书馆启航”

读书感悟征集活动

请读者朋友就近期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形成文字,可以是读书心得、读后感、书评,字数不限;感悟请注明图书的完整的书名及作者名称。

在此,欢迎广大读者朋友们积极荐书,好书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