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平“语”近人| 解读《一枝一叶总关情》

发布时间:Nov 5, 2018 | 作者:介休市图书馆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

第一期

一枝一叶总关情

平语近人.jpg

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到“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传统文化滋养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带给我们的思考有很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图书馆公众号开辟专栏带大家解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的讲话和论述当中的那些用典,和大家一起学习思想,领悟经典,感受平“语”近人。


1《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jpg

01一枝一叶总关情

典出: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郑板桥

原文: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释义:

郑板桥是清代的著名诗人、学者、画家。此诗《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是郑板桥在山东潍县担任知县的时候所写的。

潍县”是今天山东的潍坊,是他工作的地方。“署中”是县令的县政府的办公地点。“画竹”是因为郑板桥特别喜欢画竹子,他画了一个《风竹图》,在图上题了一首诗,这种诗古代叫题画诗。“”是呈送。“年伯”是当时的一个说法,有两种解释:一是同一年科考考中的人的长辈叫年伯;二是说自己的父辈当年考中进士,那么自己的父辈同榜的进士也叫年伯。“”是这个巡抚的姓。这个“”是个敬称。“中丞”是个职官,在清代是指巡抚一类的官。最后的“括”是他的名字,叫包括。所以郑板桥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包括。

衙斋卧听萧萧竹”,在官府之中,听见外面的萧萧的竹声,萧萧形容竹声的。“疑是民间疾苦声”,“疑是”,好像我听到的是民间的百姓的呻吟之声。“些小吾曹州县吏”,我们这些地方上的州县小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是说这个外面的这些竹子,无论哪一枝哪一叶,都关乎着我的感情。

郑板桥写这首诗的时候,潍县正在闹大灾。怎么解决当时灾民的生活问题呢?他搞基建、搞土建,让老百姓、灾民参加土建,管老百姓的饭,解决了灾民没有粮食吃的问题,所以郑板桥这首诗表达了他非常深切的爱民之情。


2《管子�牧民�四顺》.jpg02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典出:

《管子·牧民·四顺》

原文: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故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故刑罚繁而意不恐,则令不行矣;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位危矣。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释义:

《管子》是记录春秋时期齐相管仲思想、言论的总集。《牧民》篇讲的就是管人,其中《四顺》是从人最基本的东西──人心,来论述管理之道的。

管子指出,政权的成败在于人心的顺逆:“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意思是说,政权之所以能兴盛,在于顺应民心;政权之所以废弛,在于违逆民心。接着列举了民之“四恶”与“四欲”,提出从其“四欲”则亲,行其“四恶”则叛的论断,主张要“四顺”。

所谓“四恶”,即“恶忧劳”“恶贫贱”“恶危坠”“恶灭绝”。管子对人性分析得十分透彻,他看到了百姓厌恶忧患劳苦、贫困低贱、危险灾祸、灭种绝后,而渴望“四欲”:“佚乐”“富贵”“存安”“生育”。管子认为,“牧民”之道在于“四顺”,即顺应百姓的这四种欲望,使百姓安逸快乐、富足显贵、生存安定、生育繁息。能满足百姓的“四欲”,远方的人就会亲近归附;若使百姓陷入“四恶”的境地,亲近的属民也会背叛逃离。

延伸

《后汉书•童恢传》记载一个叫童恢的官员,生活在东汉末年,受命担任不其县县令。《童恢传》:“一境清静,牢狱连年无囚。”一个县里的监狱中间能有连续很多年不关押囚犯。这说明童恢已经把社会的治安掌握住了。《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写了一段赞语,说“一夫得情,千室鸣弦”。什么叫“一夫得情”呢?有一个好官员,能够得到老百姓的喜爱,千家万户的人都高兴死了。政权的兴废在于民心,而民心的去向在于官员的作为。


3《周官辨非•天官》.jpg03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

典出:

《周官辨非•天官》清代经学家万斯大著

原文:

圣人之治天下,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关市之赋,厉民之甚者也。周公制礼,其肯笔之于书以为常法哉?昔文王治岐,关市讥而不征。武王有天下,奉行不变。故周公作《无逸》以训成王曰:“文王不敢盘于游田,以庶邦惟正之供。”言无横敛也。复曰:“继自今嗣王,则其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以万民惟正之供。”期其法祖而无横敛也。使赋及关市,宁非横敛乎?吾以是知《周官》非周公所作,决也!

释义:

清朝经学家万斯大的《周官辨非》是一部力攻《周礼》为伪的著作。《周官》汉代始称《周礼》,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末年,是一部行政法律规范的典籍,也称吏典。

为了论证《周官》之伪,万斯大提出了一个论点:“圣人之治天下,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意思是说,圣人治理天下所用之道,凡是于民有利的事情,一丝一发也要推行;于民有害之事,一毫一末也必须革除。而《周礼·天官》九赋中的“关市之赋”,对百姓最为有害。所以,《周官》并非周公所作确定无疑。在这里,万斯大把“利民”作为执政治国的价值标准,具有民本思想的积极意义。

中国传统民本主义中的利民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深化,并逐渐展现其本身所应具有的普世价值。万斯大的老师、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倡导:“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清代钱泳主张:“天下事有利于民者则当厚其本,深其源;有害于民者则当拔其本,塞其源。”清末魏源则提出“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万斯大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延伸:

一个官员刘宠号称“一钱太守”,非常爱民,所以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做会稽太守的任上,由于他干得很出色,升官到中央政府去任官。

听说他要走,有五六个头发胡须都花白的老人,一人拿了一百钱来送他。老人见到刘宠后就说:“我们过去的那些官员来到这以后,只听见半夜甚至通宵狗叫。因为官员专等晚上老百姓在家休息的时候逮住老百姓要钱、收租。我们过去的官员,在这为官期间,整夜都是狗叫,现在你在这为官几年,天天晚上听不到狗叫,百姓的负担大大减轻了,你现在走了,我们留不住你,那就表一表心意吧。”

刘宠很受感动,他说:“我要不收,又是你们的一片心意,我要收了吧,又很难收那么多。这样吧,我取一文钱,收一钱。”这就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钱太守”刘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