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Jul 8, 2018 | 作者:巩彦翡
“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白居易的这句诗,充分说明琉璃保存不易。
但在山西,古代琉璃保存之完整,内容之丰富,历史之悠久,在全国无出其右。可以说,山西琉璃,是中国琉璃的集大成者。而山西琉璃中,又以介休琉璃最具代表性。
失传的孔雀蓝
琉璃,在其瑰丽的外表下蕴藏着传奇的色彩。琉璃的颜色多种多样,最为名贵的恐怕要数孔雀蓝琉璃了。这种琉璃色釉创烧于元,兴盛于明清,色泽艳丽,流光溢彩,在时代更迭中,这种古老的琉璃釉配方已失传近一个世纪。
悠久的烧制史
介休洪山,矿产资源丰富,为琉璃的烧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介休是山西烧造琉璃较早的地区,当地的唐代寺庙建筑中就已使用琉璃,还有著名窑口洪山窑,是山西古代琉璃的生产重镇。
介休琉璃主要集中在后土庙、五岳庙、张壁古堡、广济寺等地。特别是后土庙,影壁、山门、过殿、配殿、钟鼓楼……每一处楼台殿阁,均以华美的琉璃饰顶,精美壮观、气势雄伟,金碧辉煌、色彩斑斓,历经数百年而不变色。
琉璃烧制技艺自唐代以来在介休境内得到了广泛推广和传承,并在明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琉璃的烧制,从进山选料、原料加工到琉璃的塑形、烧制、上釉再烧制,每一个细节都需要精益求精,只有经过数个月的耐心坚持,仔细打磨,方能制成光滑莹洁、美轮美奂的琉璃制品。这大概就是介休琉璃历经千年依然璀璨辉煌的原因所在吧!
坚守的传承人
如今的介休洪山,琉璃烧制不再是人人从事的工作,唯有一户人家,依然坚守着,传承琉璃烧制的技艺。这个传承人名叫刘开宝,从小受洪山窑文化影响,对琉璃有着自己独特的情感。在他的坚持不懈努力下,失传一百多年的孔雀蓝琉璃釉重见天日。
经过千百年的传承,介休琉璃已不仅仅是个物件,更多是赋予了许多美好的含义与寓意。琉璃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充满着沧桑凝重的气质,那一片片色彩斑澜的琉璃瓦,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那些古老的故事,我们要做的,就是将这些故事继续延续下去。琉璃瓦,不仅仅是百年前的物件,只要有这些琉璃瓦匠人的热爱和坚持,这种神奇而美丽的建筑形式,就会一直流传下去。(巩彦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