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平“语”近人| 典故解读《治国有常民为本》

发布时间:Nov 12, 2018 | 作者:昔夕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

第二期

治国有常民为本


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到“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传统文化滋养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带给我们的思考有很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图书馆公众号开辟专栏带大家解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的讲话和论述当中的那些用典,和大家一起学习思想,领悟经典,感受平“语”近人。

01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典出:《淮南子·汜论训》

西汉•淮南王刘安著

1《淮南子�汜论训》.jpg

原文:

故圣人制礼乐,而不制于礼乐。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释义:

“氾论”,亦作“泛论”。东汉高诱题解曰:“博説世间古今得失,以道为化,大归于一,故曰氾论。”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常”,指的是基本方略;“本”,意为根本和要害。也就是说治理国家的原则,最根本的就是要利民,利民呢,就是要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政府的每一个命令出来之前,都要充分地考虑到利民,做充分的调研。这个命令出来是可以推行的、是符合实际的、是能够推行得下去的。

围绕这一命题, 《淮南子》提出了一系列的爱民、利民、顺民、安民的施政观点,极大丰富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文化内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淮南子》吸收了先秦诸子的民本思想,充分肯定了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因此,“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如果对人民有利,就不必效法古制;如果符合实际,就不必遵循旧规。故美国学者安乐哲 (Roger T.Ames)认为,在《淮南子》中,作者首要关心的已不是君主的利益,而是百姓的大利。

延伸:

成书于西汉时期的《史记》和《战国策》,在谈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故事的时候,就用到了这句话:“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

赵国是在华夏诸国当中比较靠北边的,靠北边就意味着它是和游牧民族杂错而居的。游牧民族是骑马的,他们的军队行动起来机动性非常强、非常灵活。所以赵国常常吃亏,屡战屡败,赵武灵王就决定引进骑射技术,建设自己国家的骑兵队伍。

要建设骑兵的话,需要改变整个服饰系统,这对于华夏民族是一个巨大的文化挑战、巨大的心理挑战。但是赵武灵王想了又想,下定决心“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由此带动了整个赵国,胡服骑射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赵国的国力达到了最强盛。

02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典出:《周易•益•象传》

2《周易 • 益• 象传》.jpg

原文:

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释义:

《周易》即《易经》,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作为占卜之用。《易传》,因共十篇,又称“十翼”。传,有解说之义。《传》与《周易》相辅相成的,是注释解说《周易》的著作。卦象取法自然之象,自然之象是指自然界事物所呈现的容貌、形态,如日月星辰所呈现的象称为天象,山川草木所呈现的象叫地象。

风:巽卦。雷:震卦。益:卦名,由巽上震下构成,有雷助风势、风增雷威之意,象征增益。意为:风雷交助,互相增益,构成益卦。君子见到善人善行善事,就毫不迟疑地追随、仿效;发现自己有过时,就毫不犹豫地改正。

03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典出:《荀子•哀公篇》《荀子•王制篇》

3《荀子 • 哀公篇》.jpg

原文:

《荀子·王制篇》:

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欲荣,则莫若隆礼敬士矣;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是君人者之大节也。三节者当,则其余莫不当矣。三节者不当,则其余虽曲当,犹将无益也。孔子曰:“大节是也,小节是也,上君也。大节是也,小节一出焉,一入焉,中君也。大节非也,小节虽是也,吾无观其余矣 。”

释义:

《荀子 • 王制篇》阐述了奉行王道从而成就帝王大业的圣王的制度,论及王者的政治纲领、策略措施、用人方针、听政方法、管理制度、官吏职事等,同时还论述了王制以外那些导致强大称霸、仅能安存、危殆、灭亡等后果的所作所为,以供君主们借鉴。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用大白话来解释,就是君主就像是船,而老百姓则像是水,水可以把船托起来,也可以把船掀翻。

延伸:

隋炀帝做的很多事情,站在历史的高度会觉得它是积极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但是历史不能只有这一个维度,看历史的时候,不能只站在鹰的高度,站在两千年、一千年的尺度上去看历史。如果站在人的生命的尺度去看历史的话,隋炀帝做的事情对于隋朝治下的老百姓,就意味着非常现实的苦难。这时候愤怒的老百姓,一滴一滴的水就汇成了一个愤怒的巨浪,这种愤怒的巨浪,最终推翻了隋朝的政权。这就是我们在隋朝灭亡当中看到的非常形象的,水是怎样覆舟的这个过程。

隋朝灭亡的过程,唐太宗他是亲眼目睹、亲身经历的,隋朝“水则覆舟”的那个教训,在他的心里边仍然是非常之鲜活的。他知道“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道理。正是因为这个时期的唐太宗是能够接受批评的,所以才有了我们大家都学过的“贞观之治”。

关于“贞观之治”,如果论到唐朝的国力的话,不管是谈人口的数量,还是说仓库里边仓储的物资。其实这个时候的唐朝,都比隋朝末年还要差得远得多。那么为什么人们如此怀念、如此称颂“贞观之治”呢?

那个“贞观之治”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呢?道路行旅十分安全:旅行是安全的,路上没有打劫的,没有拦路的;监狱里头也常常是空的,没有犯人,没有人犯罪;田野里边放牧着牛羊,人们离开家的时候是不用关大门的;因为连着几年都是大丰收,粮食是便宜的;出门旅行从长安到岭南,从山东到大海,都不用随身背粮食,路上都可以买到;客人、行旅之人,从山东的村子里边路过的时候,村民一定会好好地款待,临走的时候还有送干粮的,这就是唐朝人描述当中的“贞观之治”。

如果论国家的力量来讲,它不是特别强大,它不如隋朝末年的时候,但是这个“贞观之治”它和谐、安静、美好。这个时候的老百姓,就像是蓝天之下平静的海水,它托载着唐王朝的大船向前走。“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一两个老百姓微不足道,但是当他们聚集起来的时候,他们就是国家兴亡的决定力量。

编辑:昔夕

图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