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Nov 21, 2017 | 作者: 王金力
晋剧是山西省四大梆子剧种之一,产生在山西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外省称之为山西梆子,主要流布于山西中、北部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区。清代初年,蒲州梆子流入晋中,与祁太秧歌、晋中民间曲调相结后,经晋商和当地文人的参于而形成晋剧。其后几经变化,在晋中、晋北以至内蒙古、河北、陕北的部分地区发展传播开来。清未民初的近百年间是晋剧的发展时期,当时班社众多,人才辈出,尤其是以丁果仙为代表的第一代女演员出现后,晋剧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晋剧是山西省的著名代表剧种,晋剧的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晋剧的唱腔结构属于板腔体,分为三类:“乱弹”“腔儿”“曲子”。“乱弹”是晋剧的主要唱控,共有七种板式:平板、夹板、二性、流水、介板、滚白、导板。“腔儿”是指晋剧中的各种花腔,一般不单独使用,而是依附在各种板式的“乱弹”中。“腔儿”有“五花腔”“三花腔”“走马腔”“二指腔”“十三咳”“四不象”“导板腔”等。“曲子”是指所唱的昆曲和地方小曲。晋剧的这种唱腔和表演不仅具有梆子腔的激越、粗犷的一般特点,而且具有比较圆润和工细的独特风格。因而,既能表现慷慨激昂的历史故事,也能表现优美健康的民间生活。这种粗犷与细腻巧妙结合的艺术形式,是晋剧赢得众多观众喜爱最直接的因素。晋剧的表现技巧也多姿多态,难度也较大,如翎子功、帽翅功、椅子功、鞭子功、梢子功、耍茶碗、耍头巾、甩辫子等都很有特色。
2006年5月20日,晋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