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是中国琉璃烧造技艺的发祥地之一,其中介休的琉璃烧制技艺独具一格,久负盛名,自古就有“琉璃艺术之乡”的美誉.其工艺源远流长,工艺水平相当成熟。介休自古以来陶瓷业与琉璃烧制就十分兴盛,制瓷工艺和琉璃技艺联系十分密切。
刘开宝琉璃作品—世世太平(四狮抬瓶)白天景观
位于介休洪山镇的唐代陶瓷古窑址附近就是介休洪山琉璃古窑址,两个生产不同工艺品种的古窑址竟然能隔路左右为邻,和谐共处,足以证明介休的古制瓷业和古琉璃业的关系之紧密。介休境内煤矿、陶土、水等自然资源丰富,如此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琉璃烧制能够扎根在介休并最终开花结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条件。
传承人刘开宝在拿着孔雀蓝釉色琉璃样片与刚烧制出窑的琉璃制品比对釉色
同时,琉璃制品多用于寺庙道观殿堂的建筑中,佛教自隋唐以来在介休当地以及全国其他各地的兴起,也为促进介休琉璃烧制技艺的不断发展成熟创造了条件和生存的空间。
琉璃烧制的工艺大体要经过选料、设计、成型、素烧、施釉、釉烧、产品检验等几个阶段。琉璃成型主要通过手工捏制或模制来完成,介休琉璃作品多用于建筑,也称为建筑琉璃。一般按照其所施工部位、建筑构件、题材内容来确定。
主要分为以下几个表现类型:
1.吻兽,包括正吻、垂兽、套兽、戗兽
2.脊刹 3.脊饰
4.博风及悬鱼惹草 5.嫔伽
6.影壁芯 7.匾 8.碑
刘开宝言传身教儿女琉璃素胎塑型技艺
2007年,介休市作为山西省历史上琉璃烧造技艺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会同山西省的其他三县市共同参与了该项目国家级非遗项目的申报工作。
2008年6月15日“琉璃烧制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作为介休琉璃烧制技艺的后人刘开宝目前仍在坚持传承该技艺,2010年7月,刘开宝被晋中市人民政府授予“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传承人刘开宝在给琉璃作品龙凤瓶素胎塑形
中国陶瓷琉璃专家耿东升(中)在刘开宝的琉璃厂参观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