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介休清明寒食习俗


清明(寒食)习俗,始于绵山,后传至周边州、郡、县,乃至全国。这些很容易从各地方志中找到证据。清·乾隆·嘉庆版《介休县志》都记述有“之推,邑人矣。寒食之风实始于乡,旁郡因而效之,意成风尚。”明《汾州府志》载有“绵山寒食事相传已久……,绵上每岁清明尚寒食三日,其情甚苦,邑平陶西南窑头诸村以近绵山,尚存此俗,盖贞士之遗风,感人如此。”清光绪《山西通志》记有“寒食禁烟,唯介休、灵石、沁源问存故俗。”以上三地皆属绵山范围。

清明(寒食)习俗的主要内容除祭祖、扫墓、焚火寒食外,还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踏青春游、赏花赋诗、蹴鞠、打瓦、拔河、打秋千、逛庙会等不可胜数。有一古代民歌反映了绵山一带丰富的清明节日活动,“清明禁烟。雨过郊原。三四株溪边杏桃,一两处墙里秋千。隐隐如闻管弦……。人家浑似武陵源。烟霭蒙蒙淡春天。游人马上袅金鞭。野老田间话丰年。”

寒食清明节前夕介休百姓在赶制清明节祭品

绵山现在的艾蒿坡、秋千苓是古代清明节人们踏青春游打秋千的场所。并在上插柳植树、踢球、放风筝等娱乐活动。有一首较为典型的《竹枝词》能生动形象地反映清明节绵山一带的风俗民情,“三月开门五月关,游人络绎上绵山……,绕道神林看牡丹。”(开门、关门指庙山庙会。神林即绵山介林,庙院原有五色牡丹。)可见,在北方沍寒时节,清明节赏花是一项非常赏心悦目的活动,不局限于文人墨客,普通百姓也积极参与。

清明节插柳的习俗

绵山一带至今过清明节,家家生黑豆芽,集柳芽,备树栽(柳),蒸面塑"蛇盘兔",子推燕、子推饼、寒食面、寒食粥,以备冷食。这些既是祭祖扫墓的供品,又是传统食品。民间的说法,以蛇象征介子推(小龙),兔象征介母。

介休当地百姓蒸制的清明寒食节花馍---蛇盘兔

介休民谚有:蛇盘兔,必定富。节日,普遍吃黑豆芽(民间认为黑豆芽被晋文公焚绵山时烧黑。黑豆就象介子推一样被焚后又萌发生机)。吃柳芽(希望清明生根发芽,世世代代延续下去)。介休特产贯馅糖(主原料即古代清明传统供品,由古代传统食品饧演变而来)。

清明一早,封火禁烟,“千里赶上坟”,家族,家庭祭祖扫墓后,小孩子头戴柳圈(以柳枝叶圈成),挂子推燕于柳树上,“籍草衔环,递为酬劝。然后,开始娱乐活动。踏青、结伴春游、赛球、打瓦(小儿在地上依一定尺寸画线,完成一定跑跳动作后,投掷砖瓦块,以决胜负,男女玩法不同)、组织拔河,青年人摔跤、放风筝、打秋千或赶绵山庙会。老太太给子孙做春兰花,即用彩纸剪出十二生肖及花卉扎于高粱杆瓤或竹篾上。一般给十三岁以下少儿佩戴于帽侧或上衣臂侧(古贤介子推护佑之意),还要将木版《春牛》印于巴掌大小的黄布上,粘贴于十三岁以下少儿上衣的左前胸或后背(古贤介子推护佑孩子茁壮成长)。人们在山村饭市比试蛇盘兔等食品,看谁家夫人巧,谁家手艺好。在春耕春播农忙季节,人们忙里偷闲,享受节日欢乐。

介休当地百姓蒸制的清明寒食节花馍—子推燕

晋文公为纪念忠臣孝子介子推而设立的寒食节,在历史长河中时间上先后有过一月(见《后汉书·周举传》、晋孙楚《祭介子推文》)三天(见《潞安府志》)一天(见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有“盖清明前一日是也”),后逐步融入到了春暖花开、气候温和的清明时节当中,使两节合二为一。(《唐会要》载唐代宗李豫于大历十二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显然,是寒食节赋予了清明节厚重的文化基础,多年沉淀下来的节日理念,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使清明自唐代以降,从廿十四节气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盛大节日。说明了人民对介子推高风亮节的崇敬,对社会精英的渴望,对清正廉明社会政治环境的向往。特别是清明节祭祖扫墓习俗,祭祀和纪念活动,其潜意识是家庭对孝子、国家对忠臣的呼唤,对家庭和睦、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具有长期持续的推动作用,就如我们现在祭黄陵一样,至今仍然是凝民心、聚国魂的重大社会活动。

上述活动从绵山传到周边地区乃至全国,尤其以插柳植树最为普遍。人们戴柳插柳,社会团体到革命烈士陵园,祖坟四周插柳植树,缅怀先烈,标炳介子推政治清明的抱负(清明柳)。从这一层面讲,清明节可称为古代植树节。至今,对于绿色环保、改善环境,取得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深具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