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介休干调秧歌


介休干调秧歌是介休土生土长的地方小剧种,并流传到与介休接壤的沁源县、灵石县、平遥县的个别地区。因表演时没有音乐伴奏,只凭演员的自身嗓音演唱,即干唱,故称其为干调秧歌。

干调秧歌老艺人在表演传统剧目《杀狗》

由于各个朝代对介休干调秧歌的记载几乎没有,其具体的起源时间已无从考证,据传其最初是由游牧发展到定居农耕时田间劳作时农夫随意编唱的词调,其雏形属于一种民间即兴吟唱的小调,后来由于受到地方其他戏曲的影响,随着和其他地方戏曲剧种的长期不断交融,干调秧歌不断得到了发展,表现形式与内容也不断丰富起来,由最初简短的民间小调,后来移植晋剧的有些剧目逐步发展到和其他戏曲剧种一样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整本剧目和小折子戏,剧目达几十出之多,唱词有三字腔、七字腔、十字腔等,并有紧板、慢板、二性板、大介板、绵绵板、哭板等多种板式,男女角色根据不同的行当,调式也各有不同,其行腔特点为起高落低中间平,高低跳动幅度很大,虽然是干唱,但行腔有韵,音色独特,表演文武兼长,借助身段、表情和演技来塑造人物。

干调秧歌老艺人演出剧照

随着历史的发展,干调秧歌的表演形式由起初的田间地头秧歌,逐步发展到街头的踩街秧歌,直至发展到最终的舞台秧歌剧目表演。舞台表演时秧歌艺人们也开始配以简单的服装、化妆、道具等,同时也逐步出现了一批批专业或半专业的干调秧歌艺人及民间自发演出团体。

干调秧歌老艺人演出剧照

据原介休文化馆馆长文进老先生《介休干调秧歌调研报告》中所述:“干调秧歌的起源时间应在清朝中叶,即乾隆(1736---1796)年间”。在清代和民国年间是介休干调秧歌最鼎盛的时期,因此介休干调秧歌距今最少也有300多年左右的传承历史。

干调秧歌老艺人演出剧照

干调秧歌在旧社会时,演员各行当基本都由男性饰演,历史上出名的干调秧歌艺人有:芦根七(老生)、钮世则(花旦)、马绍武(小旦)、窦东喜(青衣)、张增光(青衣)、王学魁(须生)、铃铃生(艺名)等。

图片作者:强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