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陶盉(hé)
年代:战国
尺寸:通高25口径9.5底径14.5
来源:南垣山出土
描述:陶制酒器,有管状流,用来温酒、盛酒。马头装饰,是仿制青铜礼器的图案纹饰。
盉字从皿,从禾,禾亦声。“禾”指“五谷”、“粮食”。“皿”指“容器”、“盛器”。“禾”与“皿”联合起来表示“把五谷所酿之酒放到容器里进行配比品尝”。本义:调酒器。转义:盛酒器。说明:盉作为一种调酒器皿,在我国出现得很早,大约六七千年前就有了。
古代酒具,一般为圆口,深腹,早期口部有流,后期流置于腹上,有的附柄、三足。陶盉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马家浜、良渚、龙山文化遗址中均有出土。商代陶盉为敛口,圆肩,管状短流,带鋬,有三袋足。陶盉至汉代仍有生产,造型仿青铜器,有兽头形流和提梁,有的器腹不通,多为陪葬冥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