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釉行炉 宋代 H10CM
这件宋代行炉, 上部为圆形宽平口沿,中为圆形直腹,下部为喇叭状长足,体态修长,造型大方美观。早期有很多观众及学者认为是豆或灯,为放食或照明所用。其实,它的用途为礼佛时焚香而专门烧制的,属于香炉中的一类。因为这类香炉既可以放置在原地使用,也可以手持行走时使用,近几年考古发现有铭文记载,故称“行炉”。
行炉是从佛事香炉中逐步演化而来的。它起源于一种被称为“鹊尾炉”的器物。《法苑珠林》中有记载,“香炉有柄者曰鹊尾炉”。鹊尾炉的造型来自西亚,后由印度传入中亚。在中国境内,最早的鹊尾炉可见于甘肃永靖县炳灵寺69窟西秦壁画中,南北朝的造像中常见这种器物,甘肃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中礼佛供养人也多执此器。到宋辽金时期一直沿用此名,北宋苏轼还有“夹道青烟鹊尾炉”的诗句。说明在北宋时期,随着陶瓷业的兴起,行炉所用的鹊尾炉也由金属器演变成瓷器,而且炉身不再有执柄。
因瓷器相对成本低,以前只有王公贵族或寺院和特别场合使用的器皿,也普及到了民间。至于陶瓷行炉不再有柄的原因,应该是瓷器本身没有金属导热性能快,所以也变成了手执的行香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