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文化馆2017年年鉴

发布时间:May 28, 2018 | 作者:介休市文化馆


一.组织机构相关情况

1.馆史概况

介休市文化馆始建于1949年9月3日,其前身为介休县文化馆,原址设在介休县西大街,占地面积为825平方米,编制5人,时任馆长为雷庭,之后由王勇前担任馆长,1963年12月文化馆同博物馆合并,1977年7月博物馆从县文化馆中分设出去,遂单设介休县文化馆,在此期间由王润玉任馆长,郝风亮、文进先后负责过文化馆的工作,随后75年到82年由赵明孝、张彪为文化馆馆长,82年到86年由刘世荣任文化馆馆长,87年到2008年由温海斌担任文化馆馆长,2008年至今由温爱珍担任文化馆馆长。

建馆以来,随着群众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工作需要,文化馆人员由5人发展到15人,1992年介休撤县设市,随之文化馆更名为介休市文化馆,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于1998年5月迁入新址:介休市东大街(老爷庙文化大市场),从而改变了我馆陈旧落后的面貌,翻开了文化馆工作崭新的一页。又于2015年10月搬迁到后土庙。为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2017年9月文化馆又迁址到旧法院,同时为了充分发挥文化馆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公民鉴赏能力的重要作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服务能力,文化馆计划全面实施免费开放,将要开设非洲鼓、小提琴、戏剧、古筝、美术、手工、钢琴、舞蹈、声乐、乐理课程。

2.机构人员

根据工作需要,结合我馆实际,基本框架设置有:领导机构、行政机构、业务机构。

领导机构:党组织负责人(局总支委员)、馆长、副馆长。

行政机构:办公室、财务室、档案室。

业务机构:音乐组、舞蹈组、美术摄影书法组、培训辅导班。

我馆现有在职干部职工8人,离退休 9人,具有大专学历8人,占职工总数的100%;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和业务干部未定职称的4人,占职工总数的50%;其中中级职称2人,占职工总数的25%;初级1人,占职工总数的12.5%。在全馆干部职工中,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会员2人;山西群众文化学会会员8人;晋中摄影协会会员1人;山西省舞蹈家协会会员、晋中市舞蹈家协会副主席1人。

二、对本馆职工及队伍的学习常抓不懈

为了提高全馆干部职工的自身素质,我们在不断学习、提高、充实自己,除了对理论业务学习、同时注重学习其他的业务技能。今年本馆共派出5名业务人员,积极吸收专业知识的更新换代,让群众的思想和艺术观赏能力全面发展,实行“走出去、请进来”,努力使我馆成为一支强有力的队伍。

2017年底,文化馆因地制宜建立服务有效覆盖的文化馆总分馆制,广大基层群众享受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更加丰富,途径更加便捷,质量显著提升,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

三、2017年文化工作开展情况

1、迎新春、送文化下乡活动丰富多彩、惠及民生。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组织举办2017春节、元宵节系列活动。随着“六个文化”建设不断深入,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大型系列活动,特别是在传统的春节、元宵节期间,成为了更能拉近群众距离、体现文化馆服务宗旨的一项重要举措。借助着传统节日的浓郁氛围,全市三个大点的大型活动将节日的气氛渲染得更加热烈。汾矿票友协会、介休市中老年艺术团、市老年大学艺术团、介休市爱乐乐团、介休市戏迷歌友协会等民间团体开展九台大戏庆新春活动;“正月十五”体育场举行了全市的闹元宵活动,乡镇、村委、大型企业、民间团体,自行组织了安全有序、积极向上、小型分散的民间传统表演,满足了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人们的节日生活,营造喜庆、弘扬传统年俗文化。

2、今年5月份,我馆承办的“蓝梦杯”百名少儿现场书画大赛,吸引了一百多名选手参赛,共颁发一等奖10名,二等奖20名,三等奖40名,本次现场书画大赛培养了少年儿童审美能力,营造了一种积极向上、健康快乐的文化氛围。

3、“全民文化季”如火如荼、尽显介休风采。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目标,以组织开展彰显时代特征、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形式活泼多样的文化系列活动为手段,弘扬介休传统地域文化特色为突破点,我馆举办的第五届千人广场舞大赛,吸引了介休广大群众踊跃参加,此次活动舞蹈观赏性、民众影响性、活动趣味性得到了省文化馆白羽杰馆长、晋中群艺馆郭锐斌等领导的一致好评。

4、广场文化节为期一个月,共计23场,以各乡镇(村)文化广场、公园、民办文化场所为辅助阵地,旨在提高城市各类公共文化空间使用率,提升服务效能,让广大群众就近、便捷地参与文化活动,享受各类优质文化服务和文化资源。本次“全民文化活动季”不仅活动范围广、参与人数多,而且内容丰富多彩。介休持续举办全民文化季系列活动十二届,已经成为我市群众文化活动的知名品牌和拳头产品,在晋中乃至全省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5、7.29首届山西艺术节“舞动三晋”广场舞大赛盛大开幕,来自全省119县市广场舞团队踊跃参加,我馆爱舞艺术团在广场舞总决赛中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此次活动的参加,为爱舞艺术团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也是我市全民文化活动季的又一亮点。

6、为进一步推进基层文化活动深入开展,推进乡镇文化事业不断发展,我馆组织文艺惠民活动深入基层。2017年我馆组织惠民活动走进张良村、三佳南两水村、张兰古镇、绵山镇焦家堡村、洪山村、66337部队同时还举办书画展览,分别走进十个乡镇、五个办事处各活动点,使得古韵丹青、翰墨长风的传承与发扬散发出了独特的芬芳。

7、到目前为止,我馆培养文化志愿队伍已经达到两千余人,文化志愿工作持续深入,进一步指导民间群众文化活动,同时注重提升文化志愿者的服务意识、能力和水平,建立了“结对子、种文化”工作机制,推动文化志愿者到基层教、学、帮、带,“总分馆制”我们将优秀志愿者编入的教师队伍以提供给乡镇教学。

8、2017年是《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关键年,从4月份开始,我馆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加班加点、埋头苦干、任劳任怨,全馆人员团结合作,截止12月份基本完成创建资料。同时我们还完成整理了70余项申报三级馆的评估报告资料工作,搜集、整理、规范历年来的档案资料。

9、2017年,文化馆新开设“介休文化馆”微信平台,及时更新我馆的日常工作,配合图片和视频,将文化馆的活动更加生动的展现在世人面前。

10、2017年下旬,我馆免费开放舞蹈、葫芦丝、非洲鼓培训班陆续开放,一周安排2-3节课,每节课时2个小时左右。我馆安排专业老师对学员进行辅导,同时为了提高工作质量、更好服务大众,我馆专门从省群艺馆请来吴蓓、耿敏燕两位专业舞蹈老师为学员们上课。

四、文化培训严格要求

1、让文化工作走进基层,服务群众,也是全馆业务人员的不懈追求。2017年文化馆多次下派文艺骨干,通过多次辅导,我市广大业余文艺宣传队、舞蹈队、农村文化爱好者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为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2、我馆连续多年组织培训广场舞文艺骨干,通过培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全民健身需求,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挖掘山西的优秀传统文化,利用独具特色的山西民歌音乐,创作、推出一系列具有山西地域特色的广场舞作品,打造山西民歌广场舞品牌活动,推动广场舞文化在全省健康、有序地发展,加深了文艺骨干对艺术精神实质的了解,不仅提升了他们自身综合业务素质,也有利于发挥基层文艺骨干的带头作用,五年来广场舞的质量是有目共睹的。

3、为努力打造城市品质卓越的农村文化强市,2017年5月12日在会议中心举办了"农家书屋管理员"培训,由省图书馆老师讲课,给全市书屋管理员、各乡镇、办事处人员,参加人数300余人。主要培训农家书屋图书管理、借阅、分类、采编等知识,并进行了现场讨论,解答释疑。

通过培训,使管理员全面了解我市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工程建设情况,提高对农家书屋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感,更加熟悉岗位职责、工作流程、业务技能,掌握相关的岗位知识,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切实发挥好农家书屋的功能和作用。

4、我馆和市直工委为了提高全民科学健身意识,掀起全民健身热潮,积极倡导“快乐工作,健康生活”的理念,举办了为期四天的工间操培训活动,来自我市市直机关单位派出的90余名参加培训学习,此次培训不但可以强身健体,而且可以内聚人心、和谐关系、鼓舞士气;外树形象、积极进取、增强集体荣誉感,充分培养了大家不怕吃苦、不怕受累和友好协作的品质,也为大家提供了互相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激发了大家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培养了大家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文化传播大发展

1、为丰富广大市民的精神生活,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充分发挥文化馆在提高公民鉴赏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我馆将舞蹈、钢琴、书法、古筝、萨克斯、戏曲、葫芦丝、非洲鼓、美术培训课程向社会各界实行针对性免费开放。同时我馆将推行的数字文化馆,提高了我市公共文化的数字化服务水平和我馆的社会知名度,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使群众对文化馆有了进一步的认可。

2、乡镇文化站基本达到“三室一厅一广场”标准,全部免费开放。我馆在整合了村级文化室、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开放的基础上形成了综合性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全市10个乡镇,230个行政村,5个办事处,26个社区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基本具备了免费开放条件。目前多数农家书屋的藏书量超过1800册,其中有21%的农家书屋的藏书量超过2000余册,为农村农民提供了较多可阅读使用的文化资源。